编者按:本报开办图书排行榜的分析专栏已经满一年的时间了,我们的宗旨是使这个小小的专栏能够给在图书生产和销售第一线工作的编辑、发行和书店人员提供信息,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为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期待着来自于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逐步修订和完善。 本期我们所分析的数据主要来自于成都都乐、北京海淀电子科技书店、沈阳华储等店。自本期起,我们将按照每期一个主题的形式来分析图书市场,而不再将重点放在各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上。
2000年中国十大经济人物之一、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先生最近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讲到这样一个观点:股市中比拼的不是谁的小道消息多,而是看谁的内功练得好。信息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然而,据此所作出判断和决策是千差万别的,损益情况自然也大相径庭。图书市场又何尝不是这样?正所谓,“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人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提起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很容易与高智商的“编程能手”划等号,对于他们的崇敬之情犹如当年崇拜小说中的武林高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讲授软件开发的图书一般局限在编程语言、编程技巧等方向上,国内出版商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跟踪开发工具的版本更新上。事实上,编写代码只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环节。现在,在软件开发领域已经形成共识,考察一个开发人员的能力,主要不是看他是不是一个编程能手,而是考察他是否具有强烈的算法意识、科学的算法思维以及敏捷而扎实的程序设计思想。正加为如此,一批并不属于学历教育的算法理论、编程思想以及介绍程序调试方法的图书成为常销品种。
那么,由几个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团队是否一定能够快速开发出优秀的软件产品呢?也不尽然。在软件开发领域,特别是国内的软件公司,普遍存在着一个人半年能够完成的项目,几个人合作以后一年都完不成的的怪现象。这说明软件开发走出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以现代工业化管理模式来指导软件的设计、开发过程。也就是说,软件生产必须进入以软件过程、面向对象和构件重用三项技术为代表的软件工业化发展阶段。一部分IT出版从业人员正是抓住中国软件业的思想转变的契机,适时推出了一批可操作性很强的软件工程类的图书,其中的代表作有〈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小组软件开发过程〉。这类图书并没有因为“曲高”而“和寡”,而是受到读者的欢迎.
条条道路通罗马,在读者细分的过程中,电脑图书的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广阔。就像太阳每天都在升起一样,新的机遇每天都出现。可是能够抓住机遇的人就不是很多了。运作图书选题要快、稳、准,这个道理谁人不知,然而在面临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的诱惑下,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就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了。